文丨无冕财经 庄禾晴@广州
连续亏损、短暂盈利,海底捞如何将U鼎冒菜送上资本市场?上市后即遭遇扩张难题,U鼎冒菜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?
作为冒菜第一股率先登陆资本市场,面对的却尽是尴尬。“没有海底捞做背书,U鼎是个啥?”一位餐饮行业观察人士如此评价。
4月18日,北京优鼎优餐饮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为U鼎冒菜)在新三板正式挂牌,其业绩也袒露人前, 2014年度、2015年度、2016年1到8月,U鼎冒菜的净利润分别为-305万元、-358万元、31万元。
▲海底捞被指借U鼎冒菜 “曲线上市”。
有网友戏称,两年亏600多万元,第三年利润31万元,还不如一间餐饮小店一年的利润。按照U鼎冒菜在公开转让说明书中的规划,打算在2年之内将门店扩张至120家,不过事实却是半年多过去了,其净增门店数仅2家。
作为特色并不鲜明的风味小吃,U鼎冒菜是如何被海底捞推向资本市场的?上市后的海底捞为何这么快就遭遇扩张危机?
密集的股权变更
在被推向资本市场之前,U鼎冒菜经历2次股权转让和3次增资。
2012年7月,苟轶群、杨利娟、袁华强出资成立了U鼎冒菜。三人均有着海底捞基因,曾分别在海底捞任职首席财务官、总经理和董事。
三人在冒菜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并未取得很大突破,使得公司两年连续亏损了600多万元,但他们已无力追加投入。于是,他们想引进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拯救公司。
2014年8月,施永宏及妻子李海燕共同投资了U鼎冒菜,投资后合计持有63.8%的股份,成为U鼎冒菜的实际控制人,这是公司的第一次增资。随后,施永宏夫妇迅速将海底捞资源注入U鼎冒菜,将张硕轶和周亚钢引入U鼎冒菜管理层。
▲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
U鼎冒菜从此靠上了海底捞这棵“大树”。
除了接管U鼎冒菜,海底捞还为其代垫商品采购款和支付工资,2014年到2016年1-8月,海底捞共为U鼎冒菜代垫了近6000万元的款项。一名餐饮行业从业者表示:“要是没有海底捞,估计在市场连续亏损早就挂了,不融资赚钱,靠门店估计是收不回成本了。”
随后,U鼎冒菜的经营状况不断好转,并于2016年实现盈利。此时,U鼎冒菜开始为挂牌新三板做准备。
把U鼎冒菜直接推向资本市场的是珠海高瓴天成股权投资基金。为引入高瓴天成,U鼎冒菜将原股东由直接持股调整通过合伙企业平台间接持股,海底捞的一票股东们退居幕后。
2016年6月,海底捞股东以每1元出资作价将持有的U鼎冒菜全部股权转让给北京静海优鼎创业咨询中心,公司实际控制人再次变更。
同年7月,U鼎冒菜获得高瓴天成9608万元增资。
目前静海优鼎持有U鼎冒菜45.9%的股权,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;高瓴天成持有44.1%的股权,为第二大股东;优鼎壹号持有10%股权,为第三大股东。作为第一、三大股东的执行事务合伙人,张硕轶为目前U鼎冒菜的实际控制人,其2008年起就职于海底捞,2015年起在优鼎优担任执行董事、总经理。
▲U鼎冒菜的股权结构,图片来自新财富。
沉寂了9个月的U鼎冒菜,在2017年4月18日敲响上市钟。
扩张计划停滞
按照U鼎冒菜在公开转让说明书中的规划,打算在2年之内将门店扩张至120家,门店布局以华北为核心,扩张至一二线城市。而其APP上规划“有海底捞的国内城市就有U鼎”。
不过事实是,截至2016年8月,U鼎冒菜就已拥有门店42家,如今半年多过去,净增门店数仅2家,与其扩张计划相距较远。
U鼎冒菜的扩张计划,在北京以外的地区卡住了。
据U鼎冒菜公布的财报显示,2016年1-8月其在北京地区门店的净利润超过100万元,但在北京以外的地区门店却亏损近70万元。
由此可见,U鼎冒菜在其他区域扩张的步伐迈得并不容易。据其在说明书中的解释,U鼎冒菜在北京以外区域处于亏损状态的原因,是由于门店数量较少,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育。而这和其解释前两年的亏损状态的理由出奇类似:“因为门店数量增加和运营成本提高,导致公司持续亏损。”
▲U鼎冒菜门店内装饰富有特色。
U鼎冒菜的运营成本主要是在人工成本上,其在说明书中还提示过“人工成本上升的风险”。2014年度、2015年度、2016年1-8月,公司的营业成本中,人工支出合计占公司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.75%、29.49%、26.76%。重庆九锅一堂联合创始人周建军说:“一般来说人工支出肯定要低于20%,而优秀的餐饮企业通常控制在15%以内。”
截止2016年10月31日,U鼎冒菜及其分子公司共有员工322人,其2016年1-8月的人工支出合计有1755万,甚至远超过其租赁费1021万。面对如此高占比的人工支出,周建军认为只有一个原因:营业额太低。
U鼎冒菜目前的收入占比中,外卖比例大概占到了一半,已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。从2014年到2016年1-8月,U鼎冒菜堂食比例逐年下降,对应营收占比从80.83%降至38.07%,外送营收比例则从19.17%增至61.93%。
虽然外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销售成本,但周建军却认为:“外卖量高不一定能减少成本,因为外卖的流量是需要成本的。”
在高企的扩张成本下,U鼎冒菜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只净增加两家门店,这一数字并不让人意外,其“有海底捞的国内城市就有U鼎”的豪言似乎更不容易实现。
海底捞的股东已退居幕后,但仍以合伙企业的身份站在U鼎冒菜背后。靠着海底捞这棵大树,U鼎冒菜的“扩张梦”未来能实现吗?
友情链接